譯聯10年翻譯品牌,20000家企業(yè)見證深圳翻譯公司
同聲傳譯(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)又稱會議口譯,簡單地說,即在會議上將發(fā)言人的講話以不中斷的方式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。在會場上,同聲傳譯員坐在同傳間或“箱子”中工作,通過一套聲音系統(tǒng)來接收發(fā)言人的講話,同時將接收的聲音信息譯成目標語言。
由于使用同聲傳譯時不必中斷會議進程從而可以大大縮短會議時間,因此同聲傳譯已經成為各大國際會議首選的口譯服務模式。
同聲傳譯最早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后的20世紀20年代,由美國商人Edward Filene 發(fā)明。最早的同傳設備系統(tǒng)(包括同傳耳機、轉換機和話筒在內),是由國際商用機器公司(IBM)制造,并于1927年由國際勞工組織(Interm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, ILO)在日內瓦的一次會議上首次使用。
最初的同傳設備十分簡陋,但不斷的技術改進使之越來越能適應國際會議口譯的要求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結束以后,美國總統(tǒng)艾森豪威爾的譯員Leon Dostert首次將同聲傳譯引人紐倫堡(Neuremberg) 審判,而Leon Dostert本人也在紐倫堡審判中擔任首席譯員。
這是世界上對同聲傳譯的首次正式需求,因為審判涉及英、法、俄、德等四種語言,采用傳統(tǒng)交替?zhèn)髯g模式進行審判費時耗力,而同聲傳譯則大大節(jié)省了審判所需的時間。
1946 年,Leon Dostert向聯合國演示了同聲傳譯技術。后來,聯合國安理會開始采用同聲傳譯服務。在同聲傳譯最初被聯合國采用的幾年里,公眾由于缺乏對同傳的了解,對同傳既敬且畏,同傳在他們看來就像是魔法。一名觀看過同傳譯員表現的聯合國官員曾這樣感嘆:如果是在中世紀的話,同傳譯員肯定會被當作巫師直接押上斷頭臺。
1953年, 最早一批會議口譯譯員在瑞士日內瓦成立了國際會議口譯工作者協(xié)會(L'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terpretes de Conference, AIIC),負責評估會員的專業(yè)資格,專業(yè)水平、語言能力以及制定會議譯員的職業(yè)道德和準則。
AIIC 的成立是同聲傳譯職業(yè)化的標志,說明同聲傳譯已經進入了有組織的大規(guī)模發(fā)展時期。
隨著國際交往的進一步擴大、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,各種大型國際會議日益增多,社會對同傳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。僅在聯合國和歐盟,每天就有十多種語言以同傳的形式被加以轉換。同傳逐漸褪去了神秘的面紗,成為各類國際會議.上最常用的口譯服務形式。